股票配资公司行业门户 丹丹看天气|8月中旬高温全勤?为什么高温设在35℃,不是36、37℃?
副热带高压“控场”,上海高颜值的蓝天下其实暗藏“火炉”。今天虽然有东南风压制了极端高温,但是,高温的基准线仍被牢牢“焊”住。上海中心气象台11时53分发布高温黄色预警信号。
这波高温热浪远未结束。历史资料显示,徐家汇站8月中旬常年平均高温日数有2-3个,出现十天大满贯的并不多见,但是,今年从最新预报来看,8月中旬高温或将全勤。
新民制图
未来上海“热而不闷”
据上海中心气象台预报,未来10天,本市将处于副热带高压的强势控制下,持续高温、晴热少雨的天气。好在大部分时间还是吹东南风,炎热程度一般,总体天气属于“热而不闷”。需要注意的是夜间气温偏高,中心城区最低气温在28℃以上。
为什么我国将35℃设为高温门槛,而不是36℃、37℃?气象专家解释说,高温是指日最高气温达到或超过35℃的天气。高温热浪是指高温持续时间较长,引起人、动物以及植物不能适应环境的一种气象灾害。
目前,国际上还没有统一的高温热浪标准,许多国家和地区针对各区域气候特征差异制定了各自不同的标准。我国将连续3天以上最高气温达到35℃及以上,或连续2天最高气温达到35℃及以上并有1天最高气温达到38℃及以上的天气过程称为高温热浪。世界气象组织建议,日最高气温高于32℃,且持续3天以上的天气过程为高温热浪。荷兰皇家气象研究所规定,日最高气温高于25℃且持续5天以上(其间至少有3天高于30℃)的天气过程为高温热浪。
湿度等影响体感温度
有时候,气象部门预报了最高气温不足35℃,但是,人却觉得闷热难耐。这就是因为体感温度让人觉得不适,相对湿度等是影响体感温度的关键之一。
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张涛发文解释:根据观测规范,气象观测的气温,测的是观测场中高1.5米的百叶箱里的空气温度。天气预报的最高气温也是参照这个标准来的。之所以把观测规范要求测气温要在百叶箱中,是为了得到一个尽可能客观、接近自然状态的环境空气的温度,进行全世界、全历史的客观比较。而且,百叶箱所在的气象观测场环境要求严格,需要一块平整的、足够大(25米×25米)的场地,场地下垫面保持均匀的不高于20厘米的草层,场内铺设的小路不得用沥青这种加热特别厉害的物质,观测场周边必须是空旷平坦等。
来源:中国气象局气象宣传与科普中心
而体感温度,简单来说就是人主观感受到的温度。每个人的耐热程度不同,体感温度自然有别。相对湿度是影响体感温度的重要气象因素之一。因此,体感温度也可以说是“掺了水分”的温度,当气温掺了“水分”,体感“增温”有时候可超20℃。
不同的人体表的汗腺、体毛可能有差异,会导致散热的能力不同。生活中,不同人在不同场景,甚至同一场景的不同时刻下的感受也天差地别,比如,穿的服装是白色或黑色,所进行的活动不一样,温度感觉会不一样。此外,热还是不热的感受,甚至跟个人的心情也有关。
来源:上海市气象服务中心
联华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