股票配资公司行业门户 60年,4万册,820箱飞跃海峡,这对学术伉俪将毕生藏书托付给浙大
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宋浩 实习生 王圣依股票配资公司行业门户
耄耋之年的徐泓和王芝芝,是学术圈著名的神仙眷侣,今年是他们携手走过的第61个年头。他们相识于上世纪60年代的台湾大学校园,学长学妹,从课堂到婚姻殿堂,从少年到白头。
2024年3月30日,藏书搬走之前,徐泓和王芝芝在家中合影。
对他们而言,今年最好的纪念日礼物,莫过于毕生藏书终于找到理想归宿。今年春天,浙江大学来函通知后,近四万册藏书已从台北运抵杭州。5月,他们共同受聘为浙江大学中西书院特聘教授,从此常在台北、杭州两地往返。
如今,这些藏书的编目工作已接近完成,将存放于浙江大学西溪校区图书馆的特藏室,书架、阅览室桌椅正在采购,不久后,这些承载岁月与智慧的典籍便能开放借阅。
820箱典籍飞越海峡
60多年前,徐泓和王芝芝相识于大学西洋文化史课堂。徐泓比王芝芝高一年级,两人恋爱后,天天一起泡图书馆。后来,徐泓考入台大历史研究所读硕士,专攻明清史;王芝芝考入辅仁大学西洋史研究所,研究欧洲中世纪史。
展开剩余88%1968年,他们走入婚姻殿堂。
年轻时的徐泓
夫妇二人爱书如痴,遇到好书就买。
“伦敦、纽约、波士顿、香港、北京、天津、南京、厦门、广州、上海,甚至是聊城,我见到文史书,无论新旧都买。”家中藏书日积月累,越来越多。
早年租房时,家里只有一个小书柜;到捐书前,他们的藏书已达四万多册。近一甲子的光阴里,他们历经5次搬家,每次都带着这些书。
2024龙年春节,搬书之前书房的一角。
2002年徐泓退休,办公室的书带回家,已经彻底放不下了,只好低价买了一套抵押房,装修后用作书房,但空间依然被塞得满满当当。
徐泓有逛旧书店的习惯,在那里他见过不少离世教授的藏书,有的甚至被当作废纸卖掉,“真暴殄天物啊!”他曾淘到过近代史学者陈三井的藏书,一套19本的《中国近现代史学报》。
书籍的生命往往比藏书人更久远,自古以来,如何妥善处置毕生藏书是无数爱书人都要面临的问题。徐泓和王芝芝的儿子是医学专家,专业方向和他们不同,他们想为四万册历史书寻找一个更妥善、更有价值的托付之所。
2023年,徐泓80岁这一年,他们决定把藏书捐赠出去。
他想过捐给工作过的高校,但因各种原因未能如愿。9月9日,徐泓无奈之下发了一条微博感叹:“我们年事已高,这辈子从二十几岁到八十岁,最爱买书……”
数字时代,网络的力量带来转机。众多网友评论转发下,浙江大学中西书院院长刘东注意到这条微博。获得学校支持后,刘东给徐泓去电话:“书给我们好啦!”
2023年底,刘东邀请徐泓到浙大讲学,并带他参观准备就绪的书库,徐泓很满意,在微博上写:“真是生平一大幸事!”
在浙江大学讲座。这张合照被徐泓用作微博头像。
徐泓和刘东相识于多年前。当时,徐泓的老师毓鋆尚在人世。毓鋆6岁进宫陪溥仪读书,曾师从王国维、英国人庄士敦等人,熟读国学。他的学生中,除了徐泓等,还有夏含夷、魏斐德、包弼德等著名汉学家。
王国维成为双方联系的桥梁,清华校领导带队到台湾交流,拜访毓鋆,寻求在国学人才培养方面的合作,刘东当时正是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副院长。
颁发浙大中西书院特聘教授聘书,中间为刘东。
作为毓鋆的学生,徐泓参与接待了清华大学一行,并协助老师推进双方合作。可惜的是,不久后,毓鋆与世长辞了。但徐泓与刘东由此熟悉起来,后来举办纪念毓鋆的活动,他还特意邀请刘东到台湾。时隔多年,看到徐泓被藏书的事困扰,已担任浙江大学中西书院院长的刘东,伸出了手。
一切因缘都有注定。
徐泓浙大中西书院的办公室,窗外风景。
书里的乡愁
今年春天,820箱书打包完毕,终于运抵杭州。徐泓和王芝芝期盼着,他们从全世界各地淘来、相守一生的这些书,能够为年轻人所用,继续发挥它们的作用。
谈到买书的日子,82岁的徐泓很多记忆已模糊,但也有很多事念念不忘。
龙年春节,搬书前夕,徐泓在书房里。
上世纪80年代在美国交流期间,徐泓买了不少书,其中有很多大陆出版的简体中文书,比如范文澜的《中国通史简编》,他感慨:“那是特别好的书,可惜现在的年轻人读得少了。”
上世纪90年代,徐泓去香港科技大学参加创校工作。在此期间,他也买了大量书,“那时候书便宜,香港还有很多旧书店,其中不乏珍品。”回台北时,书足足装了98个箱子。这次捐给浙大的书中,不少就是当年在香港淘到的,比如他常用的一本《海瑞集》。
错过好书的记忆更深刻。
徐泓曾在深圳遇到一套《嘉庆两淮盐法志》,刚好是他研究明清盐业史重要文献,而且是少见的清刻本。“本来想买的,要价三四百块人民币,也很便宜。但那天没来得及,后来再找到这本书时,价格已经涨到三四千了。”多年过去,擦肩而过仍是遗憾。
徐泓和王芝芝保留了一部分藏书,有的是对他们有非凡意义的书。
比如有套《武夷山志》,是徐泓当时特意买回来送给父亲的。
1943年出生的徐泓,是福建建阳人,武夷山下,崇安(今武夷山市)的赤石街,是徐泓出生的地方。这套记载家乡历史的典籍,让年迈的父亲老怀安慰。父亲去世后,徐泓珍藏着这套《武夷山志》,既是对故土的记忆,也是对父亲的怀念。
这次捐书后,这套书依然被他留在身边。
还有一些没捐的,是夫妇俩至今还要用的。年过80岁,他们依然在工作,比如徐泓正在重新整理《明末纪事本末》。
这部成书于顺治末年的史书,由当时的浙江学政谷应泰组织编写,比官修《明史》早70多年,以80个大事件串联起明代300年历史,是研究明史绕不开的重要典籍。
明史纪事本末,中华书局1977年版
上世纪80年代,徐泓在普林斯顿大学看到过中华书局1977年出版的《明末纪事本末》,颇为精良。早年求学时,老师就让他们读这本书,可惜当时只有商务印书馆的老版本,印刷模糊、排版也很密。
从普林斯顿回到台北后,徐泓带领学生用史学大家陈垣先生的“史源学”方法,逐字逐句分析这本书的资料来源。随着研究深入,徐泓发现这本书其实存在不少问题。
比如《江陵柄政》这一篇,正文对张居正改革予以肯定,是赞美的口吻,但结尾的“论赞”却对他全盘否定,说他是“忘生背死之徒”,前后矛盾明显。此外,时间、人名、地名、史实的错误也有很多。
徐泓目前在做的,就是效仿裴松之为《三国志》做注的方式,给《明史纪事本末》做注。对于书中内容,除了要找出每段文本的史源,也要找出其他史书的说法,标注在注释中,与原文对比,让读者可以分析不同记载中谁对谁错、或谁参考了谁。
这项工作目前已经完成大半。
在山海关游玩拍摄的照片。
80载光阴里的热爱
与老师许倬云一样,徐泓深深热爱中国,热爱中国文化。
治学之余,徐泓和王芝芝的生活丰富多彩。徐泓喜欢听音乐、喜欢咖啡、爱发微博,也喜欢追影视剧。在微博上,不时能看到他的点赞“荐剧”,比如,喜欢赵丽颖,就从《知否知否》开始,每一部都看。
夫妇俩去北京出差,在微博上晒北京美食,有粉丝推荐:“先生如果有时间还可以品尝一下牛街聚宝源的涮肉、四季民福的烤鸭。”他回复:“这次来京公事多,时间短。下次来,要好好地享口福。”
有历史系学生留言:“今天上历史课,老师推荐了您的大作《明初面临的问题》,让我们课后阅读。”还有大学生留言:“爷爷祝我古代史不挂科。”“教授我明天考试了[泪]。”他也一一预祝,给足情绪价值。
近年来,徐泓往来大陆频繁,在浙大、南大等高校讲学,收获了不少粉丝。
他感慨大陆发展之快:从杭州去南京,高铁时速可达300公里。
途径厦门,在集美大学任教的学生点外卖送来云南咖啡,半个多小时就到了,他感叹“厦门时间的新体验”!有粉丝问他:味道怎么样?“香醇!”
收到的云南咖啡股票配资公司行业门户
发布于:浙江省联华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